我們的孩子睡得好嗎?全球研究揭示文化與家庭習慣如何影響幼兒睡眠

身為家長,我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睡眠」無疑是其中的基石。孩子睡得夠不夠?睡得好不好?睡前儀式該怎麼做?這些問題常常縈繞在我們心頭。最近一篇發表在《睡眠》(SLEEP) 期刊的大型跨國研究,針對全球 37 個國家、超過 3500 名 3-6 歲學齡前兒童的睡眠狀況與家庭習慣進行了深入探討,其結果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啟發與思考。
這項研究最特別之處在於它涵蓋了非常廣泛的地理文化區域,並且使用了客觀的「活動紀錄器」(類似於運動手環)來測量孩子們的睡眠,而不僅僅依賴家長的回憶。研究人員想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睡眠模式是否有所不同?哪些家庭習慣可能與這些差異有關?
文化真的會影響睡眠嗎?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之一,就是「地理文化區域」對孩子的睡眠有著顯著的影響,甚至可以解釋高達 30% 的睡眠特徵差異!這提醒我們,並不存在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睡眠」。
過去很多關於兒童睡眠的研究,主要來自北美、西歐、澳洲等「少數世界」(或稱西方世界, 我個人覺得這作者超好笑的)國家。然而,這些國家的孩子只佔全球幼兒人口的一小部分(只有7%)。這項研究涵蓋了更廣泛的「多數世界」,包括亞洲(東北亞、東南亞、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地,讓我們得以一窺全球幼兒睡眠的多元樣貌。
全球孩子的睡眠快照:幾種不同的模式
研究發現,不同地區的孩子形成了幾種頗具代表性的睡眠模式:
- 「夜短午長」型(例如:東北亞、東南亞、東歐):
這些地區的孩子,普遍呈現夜間睡眠時間較短、睡眠效率(可以理解為睡得有多安穩、連續)相對較低,但白天的小睡時間卻比較長的特點。以東北亞(包含中國、日、韓、香港、蒙古)和東南亞(包含台灣鄰近的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來看,平均夜間睡眠大約在 9.5 小時左右,但午睡時間可能超過 1 小時甚至 1.5 小時。
地理文化區域 | 包含的國家 | 平均夜間睡眠時長 (分鐘/天) | 約等於 (小時:分鐘) |
---|---|---|---|
東北亞 (Northeast Asia) | 中國、日本、韓國、香港、蒙古 | 566.57 | 9 小時 27 分 |
東南亞 (Southeast Asia) | 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泰國 | 557.50 | 9 小時 18 分 |
南亞 (South Asia) | 孟加拉、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 | 608.12 | 10 小時 08 分 |
- 「晚睡變動」型(例如:南亞、中東/北非、拉丁美洲): 這些地區的孩子,入睡和醒來的時間點整體偏晚,而且每天的睡眠時間(無論是上床時間或總時長)變動幅度比較大,規律性相對較低。
- 「夜間為主」型(例如:「少數世界」、太平洋島嶼): 相較之下,西方國家的孩子夜間睡眠時間傾向於較長、效率較高、時間點較早,而且每天的作息比較固定;他們的午睡時間則相對短很多。
形塑睡眠的家庭習慣:世界各地的差異
除了睡眠模式,研究也檢視了與睡眠相關的家庭習慣,發現各地差異也很大:
- 睡前儀式: 雖然多數家庭都有某種形式的睡前儀式(如洗澡、說故事、道晚安),但「每天」確實執行的比例差異很大。更有趣的是「儀式的品質」,研究發現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家長,在執行睡前儀式時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頻率顯著較高。這可能分散家長的注意力,影響親子互動的品質,讓孩子更難安頓下來準備入睡。
- 臥室裡的電子產品: 在東歐、拉丁美洲和南亞,孩子的臥室裡有電視、平板等電子產品的比例非常高(超過 50%)。即使家長不認為孩子睡前會使用,但研究者提醒,臥室裡的設備可能會誘使孩子在沒有家長注意時「偷偷使用」,進而影響睡眠。
- 睡眠安排(共眠): 相較於西方國家孩子大多獨自睡在自己房間,「共眠」(與父母或手足同房或同床)在亞洲(特別是東北亞、東南亞、南亞)和拉丁美洲極為普遍,比例甚至高達 80%-90% 以上。共眠本身是深植於文化與社會經濟背景的選擇,其對睡眠的影響好壞參半,目前研究未有定論。但研究提醒,若共眠環境過於擁擠(例如亞洲部分地區同睡人數較多),或家長在共眠時有使用手機等干擾行為,仍可能影響孩子的睡眠品質。
這對我們家長有什麼啟示?
- 看見差異,減少焦慮:
了解世界各地孩子的睡眠模式和習慣如此多元,可以幫助我們稍微放鬆對於「標準答案」的執著。您孩子的睡眠習慣,可能深受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影響。
- 不只看時長,更要看品質與規律:
與其糾結孩子每天總共睡了幾小時(只要在建議範圍內),不如多觀察他夜間睡得安不安穩(效率)、入睡時間是否大致固定(時間點與規律性),以及白天的精神狀態、情緒和學習狀況。
- 檢視睡前習慣的「品質」:
睡前儀式不在於做了多少事,而在於親子間專注、平靜的互動。放下手機,全心陪伴孩子完成睡前儀式,或許比多講一個故事更有助於入眠。
- 打造安靜的睡眠環境:
重新評估孩子的臥室是否放置了非必要的電子產品。即使孩子「不會去用」,它們的存在本身就可能是一種潛在的干擾。
- 共眠的權衡:
如果您選擇共眠,這是完全正常的文化選擇。但可以留意共眠環境是否舒適?人數是否過多?家長自身的作息或睡前習慣(如滑手機)是否會干擾到孩子?
- 觀察孩子的訊號: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全球數據提供了參考背景,但最終判斷孩子睡眠是否充足、健康的最佳指標,還是他白天的行為表現:是否精力充沛、情緒穩定、學習專注?
▍結語
孩子的睡眠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深受生理、心理、環境、文化及家庭習慣等多重因素影響。這份跨國研究提醒我們,在關心孩子睡眠健康的同時,也要看見文化的多樣性,並反思我們自身的家庭習慣可能帶來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觀察、理解並回應我們自己孩子的獨特需求,在資訊充足的基礎上,做出最適合自己家庭的、充滿愛的決定。
參考資料
Geo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reschooler sleep profiles and family practices: an analysis of pooled data from 37 countries , Sleep, Volume 48, Issue 4, April 2025, https://doi.org/10.1093/sleep/zsae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