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睡眠問題和長大後的情緒問題有相關嗎?
我們來看看今年國際兒童睡眠學會線上會議(IPSA online 2021)所提到的兩項大型研究是否能告訴我們答案
1 Maternal Health Study是澳洲墨爾本地區從2003-2005年收案的大規模世代研究,一開始的收案人數為1500位母親與其新生兒。
研究團隊會在懷孕第15周、出生後第3、6、9、12個月大、4 歲和10歲追蹤調查參與研究的孩子和母親的健康狀況。
根據出生後第一年內四個時間點調查睡眠情況的結果(主要是以1周內夜醒次數和家長的主觀感受為評比標準),研究團隊將孩子分成5組
- 都沒有睡眠問題 (360人)
- 一直都有中等的睡眠問題 (399人)
- 6個月大時,睡眠問題最嚴重,但日後逐漸改善 (158人)
- 9個月大時,睡眠問題最嚴重,但日後逐漸改善 (260人)
- 一直都有嚴重睡眠問題 (283人)
在2020年,研究團隊發現
- 在有嚴重睡眠問題的孩子(283人)
- 在4歲的時候,較容易被家長報告有情緒症狀 (AOR=2.7, 95% CI= 1.21-6.05)
- 在10歲時,較容易符合情緒障礙的診斷( AOR=2.37, 95% CI=1.05-5.36)
- 在10歲時也有較多以下三個情緒表現:分離焦慮、害怕受傷、焦慮感。
2 The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ALSPAC)是英國從1991-1992年收案的大規模研究,一開始的收案人數為13978位母親與其新生兒。
研究團隊會在出生後第6、15-18、24-30個月大時候調查孩子是否有以下3個情況:餵食困難、睡眠問題、難以安撫的哭鬧,若有就會被分類為 regulatory problems (RP)。
此外在4 、7、8、9.5歲時問卷調查是否有內化和外顯的症狀;在11~12歲時由合格心理師面對面評估孩子是否有精神相關疾病的症狀,包括pshycotic、depression、邊緣性人格特質。
按照內化/外顯症狀嚴重度和變化程度,研究人員把受試者分成4組
- A:內化/外顯症狀的嚴重度低且變化穩定 (low stable INT and EXT)
- B:內化症狀嚴重度低且穩定,但外顯症狀逐漸變中等或嚴重(Low stable INT and moderate-hight stable EXT)
- C:內化症狀逐漸變中等或嚴重;但外顯症狀中等或嚴重,但逐漸減清(Moderate-high increasing INT and moderate decreasing EXT)
- D:內化症狀逐漸變中等或嚴重;但外顯症狀嚴重(Moderate increasing INT and high stable EXT)
研究結果
- D組比較容易在青少年時期被報告有 pshycotic、depression、邊緣性人格特質的症狀
- 在D組中發現,RP 和邊緣性人格/憂鬱 的症狀有相關性
結論
相關性不表示有因果!這兩個研究團隊在討論部分都有提到這一點;或許是背後的原因造成了在嬰幼兒的自我安撫能力較弱,藉以表現在睡眠、飲食等方面上;等到長大之就以情緒/心智科相關症狀呈現。
而這兩個大型長期研究也指出只有嚴重度一直都很高的孩子才有相關性的出現,所以家長們也不用自己嚇自己,因為大部分孩子的睡眠問題都會慢慢好轉的。
參考資料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