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二三事 心得




作者:黃正憲醫師
先說個人結論
開放才可能創造卓越
優質陪伴是親子關係的基石


教育的影響

立基於工業時代所建立的現代教育體系,使我們容易追求唯一””簡單的答案,而且讓我們不太敢與人不同。所以為人父母者,面對愈來愈多的育兒資訊、愈來愈多元的入學管道、及日趨複雜的變動環境,不敢說出口的是"焦慮" "無所適從"。除了許許多多的育兒教養成長書籍之外,那些所謂的"教養"專家如雨後春筍般的"問世"。我們一直問別人、一直看書、一直上課,求的是一個終極解決之道,深怕自己造成自己孩子的"不如人"。那如此說來,父母擔心的其實還是父母本身? !

哪些人最會教育小孩?

這一路走來,哪些職位的人被認為比較會"教育" 小孩呢?
1.      老師:因為這個職業就在第一線工作,常常遇到各種問題,所以我們下意識覺得這個職業的人應該很會"" 小孩;在這次論壇中的講者有一半是曾經或現任是老師或教授
2.      社經地位高的賢達人士:由於蔡校長是醫療背景,所以本次所安排的其他講者均是醫療人士。然後,我私以為在"教養"這領域,心理師和許多治療師應該也是一把罩;或許下次相關議題可以考慮邀請這方面的專家。

教養到底該怎麼辦?

如同講者所言,如果從"大視角""後設分析"來看;排除近視議題(因為這是生理問題,比較有標準答案),我個人吸收之後,認為今天論壇的核心概念是

1.   別把學習的胃口養壞:
孩子是天生的探險家;他們對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強烈的求知慾,為什麼上了學之後,就會有"討厭的學科"呢? 或許常見的推論是:"因為成績不好,缺乏成就感,所以就變成討厭的學科。" 但如果家長和老師鼓勵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成績)" ,那孩子是不是就不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倘若如此,在孩子對某些項目產生抗拒心態之時,身為家長是不是該先反思自己的行為呢?
另,我個人的觀察孩子的學習是動機導向,而營造動機就如同引起興趣一樣,在藍教授的例子(學鋼琴) 就是一個範例,但如果後續學習的胃口被養壞甚至失去,那孩子就會陷入不想學!很無聊!學這個幹嘛!的情狀。
2.   遊戲化人生(gamification)
在遊戲成癮和均一數位學習平臺的部分,大家就會很有趣地發現:同樣的數位科技對孩子的學習卻有不一樣的影響。一個好的遊戲需要"目標, 規則, 挑戰, 互動". 再加上一個好的回饋系統,往往會讓人沈浸在遊戲之中而不自知。將這樣的觀念帶到學習,就有可能讓家長設計出一些高頻小套路(比方說白醫師的身體器官大富翁)。再把這幾個原則放到人生之中,和孩子一起討論"目標"、訂定共同可以執行的"規則"、陪伴孩子面對不同階段的"挑戰",這些都是良好的親子"互動"
3.   牽扯到人的議題,就沒有標準答案.
工業教育制度,把人當成機器訓練,所以遇到事情我們潛意識地追問有沒有標準答案?有沒有SOP? 這件事正不正確?學這個技能好不好?孩子什麼年紀可以作什麼事?
我們都忽略了:"孩子是一個人"。而人,就只會是變動和成長,不會有什麼標準值的。
如同談美感就該問問孩子:"他為什麼這麼說?";談歷史就該多問他:"你確定事實真相是這樣嗎?" 開放的問題才會刺激開放的心智,才有可能創造卓越。
4.   爸媽的優質陪伴一定對
如同一歲多幼兒學步一般,他們會勇往直前,也會一直回顧爸爸媽媽是不是在身邊。我們應該要求的是孩子學會適應變動的能力,雖然會跌倒會有挫折,但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會陪著他。而這個陪伴,應該是有品質的,而不是時間長短。


最後,我不是教養專家,雖然是小兒科醫師,但是也真地是生了小孩,才開始學著如何教養小孩。這幾年的經驗下來,我相信能和家庭合夥人(老婆大人)常常後設思考和自我覺察,至少可以讓孩子較平安地長大。
分享文章

Archive

熱門文章

  • 最近有機會整理一些門診常被問到3個問題,這一篇主要針對年齡介於1到2歲之間的孩子。
  • 作息記錄 進入3C盛行,手機不離身的時代, 記錄幼兒作息,尤其是睡眠時間的方法, 從傳統的紙筆(睡眠日誌),也進化到許許多多的App和穿戴裝置。…
  • 針對孩子的睡眠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每個家庭也有都自己的解決方法。 而睡眠醫學領域裡,比較能被量化分析的,大概就屬 行為治療 了。 …
  • 1. 四歲六個月大男童,過往沒有重大傷病史,懷孕和出生過程均正常;四歲之前的睡眠狀況沒明顯異常。來診時,由母親帶來,表示從四歲開始,晚上入睡後2 - 3…
  • 醫生,我的孩子6個月大,以前都睡得很好,可是最近不知道怎麼搞的,入睡約1-2小時後會突然醒過來大哭,是那種閉著眼睛狂哭,而且抱也不是、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