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 行為治療的效果
嬰幼兒的睡眠問題常常需要行為治療,過去的研究的個案數目比較少,屬於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研究更少。
所以行為治療的效果一直被質疑. 此外,另一個爭議點在於睡眠訓練會不會造成負作用呢?例如:有人說壓力荷爾蒙cortisol上升?日後親子依附性下降?
然而,2016年6月份在美國兒科醫學會官方所發表的期刊,
由澳洲的醫師發表了一篇這樣的研究
實驗對象:43位,6至16個月大的嬰兒
分成三組:其中 有2組是不同的行為治療方式(graduated extinction (14人), bedtime fading (15人)),1組是衛教對照組(14人)
先講研究作者的結論
- 對改善睡眠,有效
- 壓力荷爾蒙短期會上升,但追蹤後3組之間沒統計學上差異
- 對媽媽的情緒和壓力有改善效果
- 在1年後的親子依附性和孩子的情緒:沒影響
作者的圖如下
1年後的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情緒量表是使用DASS-21,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1.5–5.0 y,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我的想法
- 在文章的討論中,其實有說到:這些睡眠改善的項目都是家長自己記載在睡眠日誌的數值,但是如果採用的是actigraphy的客觀測量值,則在2個治療組之間沒差異。
- 沒說到治療組-對照組是否有差異。
- 這種研究永遠會有人說 每一組的人數太少,所以統計可信嗎?
結論
- 至少這個研究說明1年後親子依附性和孩子情緒不會因為行為治療而有負面影響。
- 永遠要很小心的解釋每篇研究的結果。
參考資料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