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睡眠訓練的科學實證與爭議


 


前言

嬰兒睡眠問題是許多新手父母面臨的重大挑戰。根據研究,約5-20%的嬰兒存在符合診斷標準的睡眠問題,在挪威的研究中發現,20%的6個月大嬰兒每晚醒來3次以上(Drozd et al., 2022)。對許多家庭來說,是否採用睡眠訓練成為一個充滿爭議的決定。然而,根據最新的研究證據,適當的睡眠訓練不僅有助於改善嬰兒的睡眠,還被證實對嬰兒的長期健康和家庭關係無害。


睡眠問題的定義與影響

根據《嬰幼兒心理健康和發展障礙診斷分類(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睡眠問題的診斷標準包括:

  • 入睡時間≥30分鐘
  • 夜間反覆醒來或長時間醒著
  • 症狀持續至少4週
  • 影響嬰兒或家庭功能



科學證據

1. 最新隨機對照試驗

2024年的研究(335名嬰兒)發現早期睡眠干預組相比對照組:參與睡眠訓練的嬰兒每晚多睡了接近90分鐘,並且醒來次數減少。

  • 夜間睡眠時間更長(585.20 vs 496.14分鐘,p < .001)
  • 夜間醒來時間更短(61.01 vs 89.72分鐘,p < .001)

(Sinthong & Ngernlangtawee, 2024)

2. 長期影響研究

Price等人(2012)進行的五年追蹤研究(326名嬰兒)刊登在美國兒科醫學會官方期刊上的研究是目前最具權威的長期研究:

評估指標包括:睡眠模式、兒童行為、兒童情緒、親子關係品質、母親心理健康
結果顯示:干預組與對照組在所有指標上均無統計學顯著差異
證實了睡眠訓練的長期安全性。

此外,Gradisar等人(2016)的12個月追蹤研究(43名嬰兒),一樣是刊登在美國兒科醫學會官方期刊,他們採用"陌生情境程序"來評估親子依附關係,同時也利用其它工具評估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也發現
  • 不同干預方法(漸進式消除、就寢時間調整)與對照組相比
    • 在安全依附與不安全依附的比例上無顯著差異
    • 在情緒和行為問題的評估上也無顯著差異


反方說法

因為反方立場常常是:哭哭不理會造成小孩壓力,進而造成皮質醇上升,然後就會有一連串不好的影響; 或是擔心會影響日後親子關係
這是真的嗎?
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新說法。

▉母嬰壓力研究

  • Blunden等人(2022)的研究包括41對母嬰配對
    • 這些參加研究的嬰兒年齡是介於4~12個月大;而且具有以下的睡眠問題(每晚醒來超過3次,每週超過4天,夜間總醒來時間平均超過60分鐘,或者每晚總睡眠時間少於9小時。)
    • 分成三組:回應式組(RG):15組;控制哭泣組(CCG):18組;對照組(TAUG):8組
    • 在就寢時間(bedtime)測量嬰兒口水中皮質醇(cortisol)濃度
    • 關鍵發現:
      • 皮質醇濃度:各組間無顯著差異
      • 母親壓力:回應式組顯著較低(p=0.02)
      • 抑鬱症狀:回應式組較少(p<0.05)
      • 睡眠效果:回應式組醒來頻率較低(p=0.008)

  • Gradisar等人(2016)的隨機對照試驗(43名嬰兒,6-16個月大)
    • 分三組:漸進式消除組 (graduated extinction) n=14;就寢時間調整組 (bedtime fading) n=15;睡眠教育對照組 (sleep education control) n=14
    • 壓力測量方法:
      • 嬰兒:早晚唾液皮質醇採樣
      • 母親:標準化的情緒和壓力評估
    • 關鍵發現:
      • 干預組(漸進式消除和就寢時間調整)的皮質醇水平有小到中等程度的下降
      • 第一個月內,干預組母親的壓力水平也有小到中等程度的下降
      • 母親的情緒狀態在各組間無顯著差異

 

▉依附關係的科學分析

Kaufman & Charney (2001)的研究對理解早期壓力與大腦發展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研究焦點是在放在1.早期嚴重壓力對大腦發展的影響 與 2.虐待與重度憂鬱症的關係


▍關鍵發現:
長期神經生物學改變受多重因素影響:

  • 家族/遺傳因素
  • 後續照顧環境品質
  • 治療干預效果

此外,根據國外訪談,這篇文章的研究者也澄清:
"我們的研究指的是虐待和忽視,而不是日常短暫的壓力經驗。將我們的研究用來反對睡眠訓練是對研究的誤用。"


▉睡眠訓練與壓力定義

臨床研究對"過度哭泣"有明確定義:

  • 持續時間:每天3小時以上
  • 性質:即使父母安撫也無法停止
  • 時間跨度:長期持續

睡眠訓練中的哭泣並不符合這個定義


結論

這些研究證據為家長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也支持睡眠訓練是一個安全的選擇,且其效果和方法可以根據每個家庭的需求進行調整。最終,睡眠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嬰兒和家長一起改善睡眠品質。




註: 

▏2022年Blunden研究分組定義如下: 
  • 回應式 (R):父母將昏昏欲睡的嬰兒放在他們的睡眠空間內,坐在嬰兒旁邊輕拍或撫摸他們入睡。幾天後,父母逐漸減少輕拍/撫摸的頻率,改為使用言語提示。然後父母逐漸移向房門,當嬰兒醒著時,可以短暫離開房間,但總是用言語回應,並逐步延長言語回應和實際安撫之間的時間。
  • 控制哭泣法 (CC):父母將昏昏欲睡的嬰兒放在他們自己的睡眠空間內,然後離開房間。如果嬰兒開始哭得很厲害,父母等待3分鐘後才返回房間,短暫地安撫孩子但不抱起他。每次返回前的間隔時間增加3分鐘,持續此過程。
  • 對照組 (C):父母按照平常的方式安撫嬰兒。


▌參考文獻

  • Blunden, S., Osborne, J., & King, Y. (2022). Do responsive sleep interventions impact mental health in mother/infant dyads compared to extinction interventions?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5(3), 621-631.
  • Drozd, F., et al. (2022). An overview of review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sleep problems in infants. Acta Paediatrica, 111(11), 2071-2076.
  • Kaufman, J., & Charney, D. (2001). Effects of early stress on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3(3), 451-471.
  • Price, A. M., et al. (2012). Five-year follow-up of harms and benefits of behavioral infant sleep intervention: randomized trial. Pediatrics, 130(4), 643-651.
  • Gradisar, M., Jackson, K., Spurrier, N. J., Gibson, J., Whitham, J., Williams, A. S., ... & Kennaway, D. J. (2016).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infant sleep problem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ediatrics, 137(6).
  • Sinthong, A., & Ngernlangtawee, D. (2024). Early sleep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infant sleep qual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Pediatrics, 24(1), 306.



LINE分享文章

Archive

熱門文章

  • 最近有機會整理一些門診常被問到3個問題,這一篇主要針對年齡介於1到2歲之間的孩子。
  • 作息記錄 進入3C盛行,手機不離身的時代, 記錄幼兒作息,尤其是睡眠時間的方法, 從傳統的紙筆(睡眠日誌),也進化到許許多多的App和穿戴裝置。…
  • 針對孩子的睡眠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每個家庭也有都自己的解決方法。 而睡眠醫學領域裡,比較能被量化分析的,大概就屬 行為治療 了。 …
  • 1. 四歲六個月大男童,過往沒有重大傷病史,懷孕和出生過程均正常;四歲之前的睡眠狀況沒明顯異常。來診時,由母親帶來,表示從四歲開始,晚上入睡後2 - 3…
  • 醫生,我的孩子6個月大,以前都睡得很好,可是最近不知道怎麼搞的,入睡約1-2小時後會突然醒過來大哭,是那種閉著眼睛狂哭,而且抱也不是、哄也…